前段時間看微信公眾號,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。說是「烏鴉」這個詞在上古漢語中發音接近「啊呀」。

語言者,不馮虛起。呼馬而馬,呼牛而牛,此必非恣意妄稱也。諸言語皆有根。先征之有形之物,則可睹矣。

何以言雀?謂其音即足也。何以言鵲?謂其音錯錯也。何以言雅?謂其音亞亞也。何以言雁?謂其音岸岸也。何以言鴐鵝?謂其音加我也。何以言鶻鵃?謂其音磔格鉤輈也。此皆以音為表者也。

——章太炎《語言緣起說》

漢語,甚至是很多其他語言的來源多多少少都和字詞所指代的事物相關。鳥類的命名則和叫聲相關。烏鴉的叫聲是「啊~啊」的,所以「烏鴉」這個詞本身也應該相近。

烏弋山離國,王去長安萬二千二百里。不屬都護。戶口勝兵,大國也。東北至都護治所六十日行,東與罽賔、北與撲挑、西與犂靬、條支接。

——《漢書·西域傳》

烏弋山離(擬漢古音:a lek sreen ria),也就是Alexandria Prophthasia(亞歷山大里亞·普洛夫達希亞)。可以看出當時在音譯「Alex」的時候用的是「烏弋」,和現代音「Wu Yi」有很大區別。「烏」更偏向於「Ah」的音,和之前的猜測接近。

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,比如「嗚呼」讀作「Ah Ha」、「父」讀作「Ba」等等……「父」的讀法也造就了「爸」這個字。

上古音(甚至中古、近古音)有很多入聲、去聲的音節,這一點其實在很多南方語言中還都有保留。例如南昌話的「吃」就類似「Chyat」。而且在字形方面,「吃」的右側是「乞」,異體字「喫」的右側是「契」,都向「Chyat」靠近一些。

其實由此也可見上古漢語向著平滑一些的音演化。之前見過一些說法是說現代漢語是因為五胡亂華以及元、清兩朝蒙人、女真人入關漸漸演化的,其實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說法。之前在知乎日報上見過一篇文章詳細說明過,不過一時間也難找到了。知道這碼事兒就好,嘿嘿。

文章寫得比較散亂……不過偶爾研究研究這些古語、古音還是很有趣的事啦~